日前,镇安县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线上线下在售的农产品种类有30多种,土鸡蛋、花菇、魔芋制品、镇安板栗、象园茶、木王腊肉……去哪儿买称心的农产品,城里人不再摸不清路数。从“深山老林人未识”到“美丽乡村进栗乡”,从“人穷志短根难除”到“产业支撑富口袋”……与之相呼应的是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75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全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达到7709元,同比增长8.4%,增速全市第二。

做强特色产业

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镇安县挖掘“特别特”“好中优”“独一份”等特色资源,唤醒沉睡的“土字号”“乡字号”,做好存量、做大增量、做优质量,延链、补链、强链。茶叶、蚕桑、烤烟、魔芋、中药材,一个个叫得响的特色产业,犹如“五朵金花”,伴着乡村振兴的和煦暖阳,在栗乡大地悠然盛开。与之相呼应的是永田农业、盛华茶叶、雪樱花魔芋等农业龙头企业如雨后竹笋蒸蒸日上,产业链延长了、附加值提高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大坪镇庙沟村产业园看到,一排排密密麻麻色泽黑褐、富有弹性的黑木耳依附在塔架上,采摘工娴熟地将一朵朵肉嘟嘟的木耳取下。阳光下的晾晒架上,薄薄一层黑色木耳,在蓝天白云下格外耀眼。

“大坪镇的农光互补塔式木耳,从塔架入地到木耳采摘用时约30天,亩均布设菌袋1-1.5万袋,数量是地栽式的6-7倍,亩产干木耳1000斤左右,这种模式生产时间短、投资见效快、亩均效益高,是一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邹专说。

木王镇地处高寒山区,五月杜鹃花开是最有力的佐证。除了国家森林公园这张鲜亮“名片”外,群众能炫耀的“王牌”要数其产业了。该镇大力发展魔芋、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做精桂林苦荞、木王腊肉、长坪蜜环菌等特色品牌,建成魔芋初加工厂1个,引进年产5000吨黄颡鱼养殖项目,着力将绿水青山“好产品”转化为金山银山“好价值”。

天刚蒙蒙亮,茅坪回族镇红光村马洪林“夫妻档”养殖场内,他们已开始忙碌起来,清理牛粪、拌饲料、盛水、铡草喂牛……“只要认真饲养,一头肉牛最少都能卖1.6万元,养牛辛苦自然不用说,要养好牛你得懂饲养、防疫和销售。”正在给10多头牛儿喂草的马洪林夫妻俩说起养牛的经验一脸兴奋。他们夫妻俩“转行”养殖肉牛已有3年了,从“门外汉”远赴湖北等地学习养殖肉牛技术创办自己的养殖场养牛、种草,到如今的养殖肉牛活儿样样都难不倒的“牛事通”土专家,每年都有可观的收益,养殖肉牛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养殖场内,10多头西门塔尔牛(牛品种)嚼着混合饲草,牛儿健硕的身躯昭示着马洪林一家人的希望。“现在县里、镇上对发展肉牛养殖的鼓励政策越来越好,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把养殖场经营好,收入才能更多,以后日子才会越来越好!”马洪林高兴地说。

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如同一颗颗“希望种子”,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目前,全县发展茶园11.75万亩,已建成基地镇5个、基地村13个,产业规模全市第三;发展桑园6.5万亩,养蚕发种10000张,产业规模全市第一、全省第二;烤烟种植3.1万亩,产业规模全市第二、全省第三;种植魔芋6万亩,产业规模全市第一;当年新发展中药材4万亩以上。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全县板栗面积60.5万亩,发展核桃33.2万亩,种植食用菌3200万袋;全县猪、牛、羊、禽饲养量达到140万头只。

发展乡村旅游

月河镇西川村200亩稻油轮作基地,一幅多彩秀丽的稻田画伴着阵阵稻香绵延向远。村庄、山梁,绿树、花海,相互映衬,若隐若现,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往游玩拍照打卡……

塔云山以“险、奇、峻、秀”而闻名,距今有500余年历史,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任法融先生称其为“秦岭第一仙山,天下最险道观”,入选中华秦岭100景。有过风垭门户区、天池垭服务区、金顶道教体验区、南翅峰环线旅游区四大片区,也被中国气象协会授予“国家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景区现有民宿200间,可同时接待500人住宿、用餐。

眼下,正是秋季收获的大好时光。在镇安县现代农业园区食用菌种植基地内,百余座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城市里的市民乐享亲子采摘欢乐时光,生态餐厅里畅享视觉与味觉双重盛宴,悠然的生活……样样都让人“怦然心动”。

镇安县西口回族镇程家川智慧水产产业园区内碧波荡漾,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里尽情享受着湖光山色,品尝鱼、虾、蟹、稻的鲜美,这个原本连片荒滩湿地的落后小山坳俨然已经成为了秦岭大山深处的 “小江南”。

单独的景区景点,犹如撒落一地的珍珠,散卖不值钱,只有将它们串起来成珠链,价值才会成倍提高。镇安县以建设秦岭最佳康养会客厅为目标,建成了一批A级景区和美丽乡村。2022年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2023年被授予“中国健康旅游名县”“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有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2个,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全球保存最完好的北阳山喀斯特地貌,是秦岭国家中央公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系列“网红”打卡地让栗乡大地成了集观光采摘型体验、自然教育型体验、休闲度假型体验、运动探险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游体验乐园,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融合,让镇安变了模样,这样的融合故事还有很多。

延长联农链条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该县一批种植大户、养殖能人、“田头专家”、创业带头人涌现出来,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3月9日,一辆辆满载肥猪的大货车,陆续驶离铁厂镇庄河村勤丰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猪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殖场内十分安静,几位身穿防护服的工人偶尔出入猪舍内部。该企业负责人表示,随着近期3000多头肥猪陆续出栏,企业正在升级现代化养殖设备,做好疫情防控,积极增养补栏。

“生猪产业是镇安畜牧业支柱性产业,猪肉价格与消费物价水平关系密切,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事关国计民生。”镇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声文表示。

肉鸡住上“楼房”、饲养全程自动化、手机远程管理温湿度……镇安县盛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场的标准化鸡舍里,多层立体式养殖架有序排列,换气、清粪、喂料、喂水等自动化设备按照程序运转着,数万只鸡仔享受着智慧化带来的新生活。

作为养殖场的“鸡司令”,8月15日一大早,刘有典就换好工作服,在鸡舍内巡视。与传统养鸡模式相比,智能化养殖不再需要早起备料,也不需要往一个个鸡笼的料槽里加料加水。利用设定好的程序,自动化的设备就会定点定时定量地精准投喂饲料和水并清理粪便。

“爱这座大山,就是融入它爱惜它,让这里变得更好,让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好。”余之超说。2017年,她将之前生产的几吨口碑不佳的挂面从市场上全部回收处理,并带领团队通过反复研究,自主研发了“小麦胚芽挂面”,使挂面的口感和营养大大提升。该项技术获得了商洛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云盖寺挂面”也因此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同年,为了保护初见端倪的木耳产业,她委托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做出了《黑木耳专利信息分析项目报告》。“做这行就怕技不如人,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华村人,她立志要使西华村成为东北黑木耳外迁的“第二故乡”。

这两项专利技术受益的不仅是她的公司,还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做出品牌后,我们的产品就能拓展到中高端市场。现在每天可以加工挂面500多斤,我们开发了手工胚芽长寿面、月子面新产品,原材料用量大了,用工量也增加了。木耳基地可以解决长期就业200人,打袋、剪袋、拌料、装架用工,最忙的时候每天用工需要80多人,采摘时用工量更大。”余之超说。

脱贫户郭荣发过去常年靠外出打工为生,年收入不足3000元。如今在木耳大棚务工,活儿不重,每天就有100多元收入。“有了这个厂子后,我们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路通了,灯亮了,环境好了,而且我们不用再寻思去外地打工了。”

近年来,镇安县积极培育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县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发展合作社560个,家庭农场9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50个,建设仓储冷链保鲜库31座。

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全域旅游连线成面,农村电商星火燎原,美丽乡村方兴未艾……曾是国定贫困县的镇安县,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乡村振兴之路走得蹄疾步稳。

现如今,一场来自镇安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正上演着“速度”与“激情”的大戏。对有土地无资金无技术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确保稳定收入;对有创业想法的农户,通过公司带动,合作社支持,实现产业化联营发展;对园区范围内脱贫户采取“特惠贷”筹集资金参与公司经营,每户年底可分红。在驻村帮扶的 “锦囊袋”里,其中就装有产业帮扶计划,每个脱贫村有1个产业扶贫合作组织,每个镇办有1个产业园或基地,农民、土地与技术、品牌的有效对接,合奏出一曲市场化发展的精彩旋律。

作者:郭万宝 陈维智